新闻信息

“透过现象看本质”——核医学的骨显像

河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李夏黎

骨显像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的核医学影像检查,先向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药物(骨显像剂),2个小时后利用显像仪器(目前广泛使用的是SPECTCT)探测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由于显像剂一方面与骨骼无机盐进行离子交换、化学吸附,另一方面与骨骼有机成分结合,那么就会在骨质破坏或修复的地方发生放射性异常浓聚或稀疏现象,从而发现病变部位。骨显像不仅可以显示骨骼的形态、反映血供及代谢,而且比X线检查发现的病灶可早达3~6个月。由于骨骼是恶性肿瘤好发转移部位,早期发现转移灶的存在与否对于患者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临床上全身骨显像被作为恶性肿瘤患者诊断骨转移灶时的筛选检查。

骨显像的适应证

骨显像的适应证较广泛,探查恶性肿瘤患者有否骨转移及转移灶的治疗随访;骨痛的筛查;评价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病灶侵犯范围、转移及复发情况;早期诊断骨髓炎和股骨头缺血坏死;评估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各种代谢性骨病的诊断;X线检查未能确定的隐匿性骨折;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骨折愈合评价;骨活检定位等;其中探测转移性骨肿瘤是最常用最灵敏的。

骨显像的注意事项

①骨显像在检查前可以正常饮食,检查前1周内若行钡餐显影或钡剂灌肠请告知医生;

②在注射显像剂后等待检查期间需要多饮水(500-1000ml),多排尿,可以加快辐射药物的代谢,减少辐射剂量;

③排尿时尽量避免尿液污染到衣裤或身体其他部位,以免对显像结果造成干扰;

④检查前需要再进行一次排尿,如果有尿潴留者必要时留置导尿管,以免膀胱内充盈的尿液干扰骨盆骨的诊断;

⑤检查时需摘除体外携带的金属物品,如手机、手表、项链、硬币及皮带等。

骨显像对患者本人及周围人群的辐射影响有多大

骨显像常使用的显像剂是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半衰期为6小时,即其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需要6小时,因此注入患者体内后会随着时间逐渐衰减。常规骨显像剂的注射量是25mC,辐射剂量约为4.2mS。根据2019年?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一篇关于骨扫描患者周围辐射水平的研究表明,从患者注射99mTc-MDP后10小时,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量已经降至初始的5%左右,在24小时后,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剂量已经不到初始剂量的0.1%,按此时计算一年的总量约3.5mS,小于做一次增强CT的辐射量(约10mS)。此外自然界中的辐射是广泛存在的,如太阳、宇宙射线等,我国的高本底地区大约是3.7mS年,世界最高的地区自然辐射甚至达到120mS年,全球平均值大约2.4mS年。对于刚注射完显像剂的患者短时间内有一定辐射,但在24小时后,周围1米以外的辐射剂量已经接近自然界本底的正常水平了。对于孕妇及婴幼儿这类较为敏感的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刚做完全身骨显像的患者,24小时后接触距离保持在1米以外,36小时后可正常接触。

【点击下载证书】



发布日期: 2023-08-09    访问总数: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