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睢县中医院消化科 王东升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具有鞭毛,菌体呈螺旋状、耐受较强酸性条件的革兰氏阴性菌,于1983年由澳大利亚马歇尔和沃伦医生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活检组织中首次分离出来。
截至目前,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人的胃中生存的病原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会长期在胃内定植,很难自然消退。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经济社会水平、人口密度、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等有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高达80%,在发达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30%。在我国,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可达59%,感染多发于儿童期,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如早饱、餐后饱胀感、嗳气以及上腹痛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在胃黏膜组织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聚集等慢性活动性胃炎表现。之后约1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出现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最终有约1%的感染者诱发胃癌。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唾液、牙龈、胃肠道分泌物和粪便中均能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以“口—口,粪—口,胃—口”为传播途径。经口传染的特性使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内聚集现象。因此,家庭成员检出幽门螺杆菌时,全家均要筛查,避免“一人感染,全家得病”现象出现。
如何防治幽门螺杆菌?
平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防止幽门螺杆菌从口入,如家中有感染者,就餐建议分餐制,避免随意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消毒。
应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另外,饭前便后应及时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通过“手—口”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尽早行根除治疗,并定期进行内镜检查监控病变的发生,且家庭成员也应“同查同治”。这样才能避免二次感染,达到无“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