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使是同一种疾病,患病的个体不同,所使用的药物也会不尽相同。不考察病情的寒热虚实,盲目从众的服用某些中成药是不正确的做法。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中医科 郝峻
所谓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例如三金片、双黄连口服液、川贝枇杷膏、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的品类、剂型琳琅满目,如何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药物十分重要。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内容之一,一般指的是不同中草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代表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此外,一些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称为中药归经。例如,龙胆草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相关病症的功效;藿香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
中医理论正是利用中草药的性味来纠正和改善人体内环境,达成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不同药物的四性五味和归经是治病组方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疾病需要不同性味的药物进行组和。中药的组方以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为重点。温热剂、补益剂的方药组成通常以温热性质的中药为主;清热剂、泻下剂的方药组成通常以寒凉药物为主。
“热则寒之、寒则热之”,治疗热性疾病必然需要使用寒凉的药物;反之,寒性疾病的治疗则需要温热的药物。掌握了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才能对症下药。如若对疾病的性质混淆不明,错误服用中成药,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为例。除开流行性病毒所导致的因素,中医对感冒的分型一般有五种。
风寒感冒。患者主要会出现一些风寒袭表所引起的相关症状,比如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白、流清涕。可以选择荆防败毒散、风寒感冒冲剂等进行治疗,主要起到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效果。
风热感冒。患者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者有汗、舌苔偏黄;鼻塞流涕,以流黄鼻涕为主,临床上治疗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为主,常选择银翘散、双黄连口服液治疗。
暑湿感冒。发病时间多在炎热夏季,病人会有轻微中暑表现,症状有身热、微畏风、汗出少、头晕肢体重胀乏力、心烦口渴、呕心腹胀等,治疗方法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临床上常选择藿香正气滴丸、六合定中丸进行治疗。
气虚感冒。主要是因为患者年老体虚或者久病之后卫气不固,从而出现反复感冒,这时治疗主要是以益气固表为主,临床上常选择玉屏风散或者参苏丸进行治疗。
阴虚感冒。是由于阴液不足、感受外邪所致,表现为手足心热、盗汗、两颧发红、干咳少痰、舌红少苔。可选择小柴胡合剂和生脉饮配合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服用中成药时必须辨析明确,才能起到相应的疗效,切不可因为人云亦云或自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而胡乱服药。疾病的发展难以预知,在自己对病情没有把握以及对中医相关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还需谨慎服药。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才是稳妥之计。